欢迎您访问 爱国拥军网本站旨在凝聚民间力量,推动社会化拥军!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燕赵脊梁

杜录山 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

燕赵脊梁2022-01-12
杜录山: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(图1)

平山的酒文化曾盛极一时。

1974年,平山县地区发掘战国时中山王古墓,整理出土文物时,发现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,两壶锈封得都很严密,两壶酒清澈透明,娇绿欲滴,一种青翠透明似现在的竹叶青;另一种呈黛绿色,启封时,酒香扑鼻、香气四溢。沉睡两千多年的这两壶古酒,一朝面世惊艳世人,古代平山地区酿酒水平着实是高!

千百年来,散落在太行山脉和滹沱河两岸的民间酒坊数不胜数,郭苏河西岸瓦口川碾盘沟杜家的酒坊就是其中的一个。相传在2000年前,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带兵驻扎在太行山脉瓦口川十里寨,正值秋天,漫山遍野皆是红枣,盛喜之余刘秀按宫中酿酒秘方酿造了枣酒来犒劳将士,并把酿酒秘方传给了当地的碾盘沟村民。杜氏祖先将其酿酒工艺代代相传,逐年以粮代枣,酿酒并饮之。

杜氏后人杜录山发扬光大,创办御川香酒业公司,其名即源于上述传说。

2000年前的传说终究没有实证,80多年前的佳话却是村民尽人皆知。

1938年10月,中共中央北方分局、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进驻平山县,1941年至1943年,北方分局的领导和机关散居在瓦口川的吊里、陈家院、会口、韩丁、赵家庄等村,在这里创建和发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瓦口川一带成了晋察冀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

1941年秋,玉米半青不熟的时节,平山5团一部在小觉参加战斗后,经十里沟转移,在碾盘沟梁西做短暂休整,战士们连日战斗和行军,腹中无物,村民尤荣昌将6亩地玉米献给人民子弟兵食用,以充饥肠。见战士有带伤挂彩的,杜录山的曾祖父杜风搬出自家酿的老酒10来斤,给战士们清洗伤口,涂抹消毒。战士们有百十来号人,小山沟一下热闹起来,杜风给后代讲述这段往事时用的词是,“黑压压的全是八路军”。
杜录山: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(图2)

根据聂荣臻的部署,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于1941年5月在支角沟成立《晋察冀画报》筹备组, 9月筹备组搬迁到碾盘沟。1942年7月7日,《晋察冀画报》创刊号在碾盘沟出版。从1941年9月筹备组到碾盘沟,至正式出版,正好10个月,经过十月孕育,《晋察冀画报》像一个婴儿,终于在碾盘沟呱呱落地。《晋察冀画报》是解放区出版的第一份大型画报,而且是解放军、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,在中国画报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

《晋察冀画报》能在敌后艰苦的条件下创刊,与碾盘沟村民有密切的关系。村里只有人行道路,报社的纸张、机器、日常用品只能靠村民肩扛或骡子驮,一点一点地运回来。杜录山的爷爷杜克仁参加了驮运队,用驴将印刷画报的耗材运进来,把印刷好的画报运出村。酒精在当时也是紧俏物资。制版过程中需要用到酒精,杜风将自家酿的白酒贡献出来,蒸馏后当酒精用。

《晋察冀画报》创刊当天,画报社杀了一头猪,工作人员和20余名村民代表共百余人举行了庆祝会,杜风又搬出自家酿的老酒,庆贺创刊壮举。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参加了庆功宴。

杜录山儿童时代,曾祖父、祖父时常念叨八路军在碾盘沟创办《晋察冀画报》的事迹,听得多了,老人们再念叨,他就把头埋进被褥之中。及至到了知天命之年,杜录山感悟到,那是一段多么令人怀念的历史啊!为了让祖辈的酿酒手艺传承下去,更为了赓续红色根脉,他把自己精心酿制的美酒命名为“摄影红”。
杜录山: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(图3)

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在碾盘沟建设和布展时,杜录山都积极参与,发掘碾盘沟村民支援抗战事迹的同时,他还义务宣讲晋察冀画报社在碾盘沟的红色历程。

有人给出主意,说祖上的酿酒,毛泽东和聂荣臻都喝过。

杜录山憨憨地说:“太过了。”

有人给出主意,创刊号庆功会上,朱良才将军喝了杜家陈酿,取名摄影红。

杜录山憨笑不语。

杜录山不忘祖训,不忘根本,纯朴热情。人很地道!

摄影红入口绵柔,爽口纯净,饮后回甘。酒很地道!
杜录山: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(图4)
杜录山欢迎各界朋友参观考察
联系电话 151 7518 8866
杜录山:人很地道!酒很地道!(图5)

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
举报邮箱:249776565@qq.com

相关标签:燕赵脊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