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 爱国拥军网本站旨在凝聚民间力量,推动社会化拥军!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红色文化

1977年,退伍军人巢殿杰做了一个大胆决定

红色文化2021-06-09

4-21060921300b12.jpg
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我省粮食产量连年提高。图为农民晾晒丰收的玉米。

    1977年,昌黎县施各庄公社巢庄,退伍军人巢殿杰担任了巢庄大队党支部书记。这位复员军人上任伊始就做出了大胆决定,“不管上头让不让,来年一定要实行‘小包工’的管理方法。”

“这不就是搞‘单干’吗?那就是‘复辟倒退’,要挨斗坐大牢的!”个别大队干部对巢殿杰的想法不免担心。

“如果再吃‘大锅饭’,别说盖房子娶媳妇,就是人命也保不住了!”性格倔强的巢殿杰认准了这条路,“就是给我安一个‘叛逆’的罪名,也要冲破上头的条条框框。”

1978年,在料峭的春寒中,瞒着临近村,瞒着公社,更瞒着各级领导,巢殿杰和党支部一班人“偷偷”开始了“播种”。其实,巢庄人联产到劳之初,施各庄公社书记刘万树就得知了这一情况。“这个大队实在太穷了,先搞试点,啥也别想,谁也别说,就让他们干吧!”刘万树表示。

但纸是包不住火的。昌黎县的个别领导下乡时,在巢庄看到了每户分得耕地之间插着的木牌牌,“这不是搞‘单干’吗?纯粹走资本主义道路!”说着气呼呼地动手拔起了牌子。

“庄里人都穷到这份儿上了,上级还能把我们怎么样?!”被“穷”逼无奈的巢庄人很坚决。于是,刘万树最后表态,等县里领导走后,我们继续偷着干。

1978年,联产到劳的第一年巢庄人就吃上了大米白面。而就在一年前的1977年,麦秋时节的三场特大暴雨使得这一年的收成少得可怜,可谓“种一葫芦打一瓢”。因为穷,巢庄当时3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十七八条。

而在1977年前,甚至有5户社员、31口人因生活没有着落被迫闯了关东。

巢庄实行“联产到劳”后,邻村人很快就看到了巢庄的变化:过去上工敲钟,现在不敲了;以往收工时晚上要到记分员家记工,现在没人去了;先前下地干活儿是成帮结队,而眼下出工是一家一户,大人小孩齐上阵。

而过了秋后,全村的老老少少当年就吃上了大米白面。

1979年,巢庄人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。100多户人家,家家平均收入在千元以上,最多的一户达到3500多元。

1979年11月上旬,唐山地区农业工作会议召开,整个地区近500个公社书记集聚唐山。会议召开的第三天,唐山地区26个先进大队代表做典型发言,巢庄的大队书记巢殿杰是最后一个。巢殿杰没有讲稿,实话实说了“联产到劳”的做法。巢庄的做法与已讲过的25个单位完全不同,且大有“包产到户”之嫌。整个会场“镇”住了。接着台下议论声四起。而巢殿杰越讲越顺畅,他把巢庄人的做法和巢庄农民的心里话都讲了出来。他走下台时,台下爆发了长达5分钟的掌声,但坐在主席台上的领导却没有一个人鼓掌。

巢庄经验通过地区会议已经不胫而走。此后的一段时间里,到巢庄取经的本县和卢龙、乐亭、迁安、迁西、秦皇岛等地的社队干部络绎不绝。

1980年3月27日,《唐山日报》发表了介绍巢庄农民“联产到劳”做法的问答式文章。这一年5月31日,邓小平对安徽省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和凤阳县搞“大包干”的做法高度赞扬,局面开始有了突破性变化。1980年,中共中央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》的通知,巢庄的做法被概括进北方农村的经验,予以充分肯定。

1981年4月24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显著位置发表了通讯《巢庄踏上共同富裕之路》。

巢庄人知道,自己的路闯对了。

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
举报邮箱:249776565@qq.com

相关标签:红色文化